欢迎来到平顶山市水利局!

繁体  | 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> 水利要闻

让帮扶春风吹遍山野 —记市水利局驻辛店镇铁佛寺村第一书记马延永

发布日期:2020-04-16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“购置的健身器材和休闲椅快送到了,咱们一会儿去看看具体安在什么位置合适……”4月6日,在辛店镇铁佛寺村村室,市水利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马延永同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河山商量。

“马书记来了快5年,为我们村办了太多好事。”刘河山说,村里水塘边树多景美,前几天,马延永又把旁边的空地硬化了,买回了健身器材和休闲椅。

建强基层组织 党员就是不一样

铁佛寺村位于辛店镇政府西北8公里处,是省扶贫开发重点村,全村共有203户764人,党员23名。

驻村后,马延永挨家挨户走访群众。走访调研让马延永很快摸清村情民意。

当时村里党组织配备不齐,部分党员党性原则不强。于是,马延永以基层党建为抓手,配齐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,抓住党员和村干部这些“关键少数”,做好驻村“开篇文章”。

马延永不断组织召开党员会议,将党员“一编三定”“党员积分管理”等措施落到实处,还在村室外墙上设置“风采榜”,全村党员上榜“亮相”。马延永还将长期在外的党员纳入微信管理群,让他们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村情、参与村务。

党员刘俊峰在外事业有成。在马延永和村干部的动员下,2018年,刘俊峰回村创业,流转200亩土地发展休闲农业综合体,带动4户贫困户稳定脱贫。

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该村17名在家党员分组24小时坚守3个防控卡点;村里的巾帼志愿服务队,每次都有党员带头参加义务劳动;发展村集体经济,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分包土地……如今的铁佛寺村,党员干部真正成了发展路上的“排头兵”。

办好惠民实事 铁佛寺村变了样

铁佛寺村位于浅山丘陵带,西高东低,经常缺水,3000多亩岗坡田全是“靠天收”。

“要想发展必须解决灌溉难题。”马延永回忆道。他协同驻村工作队用数月时间调研村里的水源分布情况,并多次与水利、移民等部门沟通。2017年,引水灌溉工程成功立项,从距铁佛寺村5公里处的燕山水库提水上岗,通过输水管道进入蓄水池,再用管网输水分送到每块田地。

为帮助设计院选取泵房位置,马延永步行到燕山水库实地考察。“下了车还得走半个小时,每次回来鞋里都是泥水,裤子湿大半截,马书记从没一句怨言。”刘河山感激地说。

经过两年建设施工,共铺设农田输水管网4万余米,建造500立方蓄水池3座,提水泵站1座,彻底解决了铁佛寺村、大竹园村、西徐庄村等3个行政村的灌溉难题。

有了水发展就有底气。目前,全村已种植花生900亩、林果300亩。村集体也整合土地200亩,种上了花椒。

灌溉问题解决了,马延永又转向建设文化广场、农家书屋、小游园,治理沟塘,铺设下水道,改造废弃村小学……几年来,他帮助协调扶贫资金近400万元,不仅极大改善了铁佛寺村的人居环境,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废弃的小学得到了改造,一家幼儿园即将入驻,既盘活了资产,村集体每年有3万元的租金收入,还能让孩子就近上幼儿园。

村里的环境改善了,马延永又积极培育乡村文明新风,组织全村举办 “好媳妇”“好公婆”“脱贫光荣户”“卫生户”等评选活动,利用廉情监督员对村里发生封建迷信、赌博、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进行监督指正,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、生产和行为习惯。

牵挂群众冷暖 干部就该这个样

“治贫有方,脱贫难忘”。在马延永的住室,这面签着几个村民名字的锦旗格外醒目。“感谢党给我们村派来这么好的干部,我们就是想谢谢他……”其中一位签名的村民郑如江说。

贫困户郑如江今年60岁,壮年丧子,心中的痛总是拗不过来。他家里住的是危房,却拒绝实施危房改造,整天浑浑噩噩挨日子。马延永多次上门看望,一聊就是几个小时,耐心听他倾诉。2017年冬天,一场大雪袭来,马延永顾不上天黑路滑,再次赶到郑如江家。

“老哥啊,这房子实在不安全,你在这儿住着,我真放心不下。”看着满头白雪、鼻子冻得通红的马延永,郑如江被深深感动了。在马延永的帮助下,郑如江一家终于完成了危房改造。去年,他又主动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,买了30多只羊羔,靠养羊赚了3万元。如今,他不仅脱了贫,还树立起生活的信心,日子也过得滋润起来。

2016年,32岁的孙小鸽不堪家中贫困,想撇下年幼的孩子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。“孩子们还小,正是需要你的时候,这时候对他们疏于教育,将来他们就要走你的老路……”在马延永苦口婆心地劝说下,孙小鸽放弃外出,并改造家里的住房,开起了小超市。后来,孙小鸽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加之丈夫在外打工,这个小家庭顺利脱贫。如今,孙小鸽还当起了村里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,白天带着大伙儿打扫卫生,晚上跳跳广场舞。两个孩子在她的陪伴下,活泼开朗,学习成绩也不错。谈起现在的生活,孙小鸽泛起笑意,“还得谢谢马书记,他比我们想得长远”。

马延永处处为村民着想,自己的家和孩子却撇给了爱人。“家和孩子的事我都打理得好着哩,村里有啥事你就安心干吧。”每每夜深人静,妻子的话语在耳边挥之不去,此时的马延永才感到欠这个家太多……

驻村近5年,马延永走遍了铁佛寺村的沟沟坎坎,熟悉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。他把群众放心上,群众就把你当亲人。有村民“骗”他要搭顺风车,将亲手制作的棉鞋放下就下车;有村民把做好的饺子、包子放在他门口儿,打个电话就离开;也有村民将自家酿的土蜂蜜硬塞给他……

“有人说农村工作不好做,但我觉得只要把心放正,方法得当,我们的乡亲们是最淳朴、最可亲的。”这是马延永驻村以来最大的收获。(平顶山日报社)